很快的,暑假快要結束了,於是我和孩子們舉行一些「儀式」,
讓我們的心情漸漸進入新學期中,比如說昨天先帶他們去買開學要用的鬧鐘。
昨天破軍問:你們的書包、布鞋洗好了沒??
孩子們略帶不耐煩又好笑的說:今天晚上要洗啊,不是告訴過你了嗎??
真是的…明明就已經問過的、也知道答案的事,還是常常忘記了再問一次。
難怪孩子們私底下會笑爸爸:又來了!!
由於他們都未曾自己洗過書包和布鞋,所以晚餐後,我拎著他們一起去洗衣間。
手上拿了必要的道具:肥皂、洗衣刷與舊牙刷。
Franda 熟門熟路的邊動手邊唸著:先把鞋墊拿出來、
然後再泡水、抹上肥皂,開始洗刷布鞋。
我說:慢著,先等一等,因為我們要先用刷子將布鞋上的灰塵、泥土稍微刷洗一下再開始洗。
這兩個孩子,一個站著,一個蹲在地上,就這樣一步步照著我的口述一邊完成。
小時候還住在嘉義縣中埔鄉時,曾經和媽媽一起洗過衣服。
因為當時家境不好,為了省錢,家中並未購置洗衣機,就連脫水機都是北上台北後才買的。
洗一家子五口的衣服,尤其小孩子老愛往泥土裡鑽、或是樹上爬的話,
常常一天兩、三套衣服是免不了的。
再怎麼厲害的媽媽洗久了也是會酸,所以一些小東西像是襪子、內褲、還有短袖薄上衣等,
媽媽就會請我幫忙一起洗刷、擰乾。
有時候破軍在罵:你們這兩個喔,太好命了啦,哪像以前我怎樣…如何…
那時我都忍不住白眼說:拜託~你有給他這樣的環境嗎?
男人喔,常常會以英雄之姿來教訓(他們稱之為"教導")孩子,卻老是提當年勇。
他們不能理解現在的孩子在物質生活相較豐富的現在,
怎麼處理事情的能力比起從前的他們還要弱上不知幾百倍?
那是因為現在的孩子沒有遇過父母親當年的環境,
沒有看過父母親怎麼面對問題、思考答案並解決問題。
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們能夠獨立自主的發現問題、並解決它,
怎麼能夠在每次發生問題時,都代替孩子找好答案甚至解決它呢??
然後之後再來怪孩子怎麼不會解決問題??
Nelson 和 Franda 在洗完了布鞋之後,接著要洗書包。
由於物體的形狀不平整、材質又有異(有的塑膠、有的泡棉)。
所以刷洗的力道或是用品就須彈性運用。
他們兩個又刷又洗又抹又沖的,雖然站的腳很酸、蹲的頭很暈,
但是或許是新鮮、或許是有期許(看到閃亮亮的成品),
倒是沒有啍一句。
這時我就想起了,小時候媽媽帶著我一起做家事的情景。
然後才知道--原來,這就是傳承。